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是臺灣史具有分水嶺意義的事件。清朝統治台灣計 212 年,
其中180餘年大多消極治理,自「牡丹社事件」後,清朝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轉而積極治理…。
這裏是高士佛社的制高點,可監視外海的任何動靜。
1871年的某一個颱風天,載著琉球宮古島人,
一艘名為山原號進貢歸航的船,觸礁失事,漂流到八瑤灣,有66人游上岸…..
八瑤灣位於屏東縣滿州鄉九棚沙漠南側
時船已毀壞,他們無法回鄉,只好入內地求生。起先碰見兩名漢人,
彼此用手語溝通,漢人向他們表示向西方前進有生性兇猛大耳原住民居住,
建議他們向南方前進。於是他們就跟那兩名漢人向南前進,
走了約一里路程,該兩名漢人心生貪念,覬覦宮古島人的財物。
他們於是認為此二人不可信任,就不隨其南行,而改向西行。
宮古島人西行誤入高士佛社
雙方因語言與文化的隔閡,高士佛社人為自保而殺害54名琉球人。
琉球民墓位於屏東縣車城鄉統埔村,
由楊友旺等人在1871年將遇害者屍骨安葬於統埔村落,
其墓碑於1874年雕刻有「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等字,
是日人在臺最早的一塊碑石。
66位登陸琉球人中有54 人遭殺害,12人則在當地漢人楊友旺營救下得已倖存,
並送官府保護,經福州琉球館安排回那霸。
保力庄主楊友旺
1874年日本任命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為台灣蕃地事務都督,領軍出征台灣,
5月8日清晨,有功丸號上由一小隊人員登陸社寮灣。
龜山上俯瞰車城射寮灣(舊稱社寮灣)
位於海生館旁的日軍登陸紀念碑
西鄉從道主力到達後決定發動總攻擊,於6月1日分三路進攻,
北路由谷干城的楓港部隊向女乃社進攻,
南路由赤松則良帶隊仰攻高士佛社,
中路則由西鄉統率中央部隊攻打牡丹社。
(上圖引自台史館)
5月22日在日方發動總攻擊前,
日軍由佐久間左馬太中校與牡丹社酋長阿祿古父子在石門交戰,史稱石門之役。
石門古戰場位於牡丹鄉與車城鄉交界處,右為五重溪山,左為石門山。
1936年日本人在虱母山頂興建「西鄉都督遺蹟紀念碑」以表彰勝利。
(上圖引自台史館)
虱母山頂另一側立「征蕃役戰死病歿忠魂碑」
(上圖引自台史館)
光復後,將碑石改刻為「澄清海宇、還我河山」等字.
「征蕃役戰死病歿忠魂碑」僅剩基座,碑石已被人破壞.
「征蕃役戰死病歿忠魂碑」的原碑已遭破壞,僅剩忠魂碑的『碑』字下半部,遺留在基座旁。
日人在高士佛社制高點旁立紀念碑,現僅剩基座。
1874年10月31日,
清政府恭親王奕訢與日本代表大久保利通簽署《北京專約》,共有三條:
1.日本國此次所辦,原為保民義舉起見,中國不指以為不是。
2.前次所有遇害難民之家,中國定給撫卹銀兩,日本所有在該處修道、建房等件,
中國願留自用,先行議定籌補銀兩,另有議辦之據。
3.所有此事兩國一切來往公文,彼此撤回註銷,永為罷論。至於該處生番,
中國自宜設法妥為約束,不能再受兇害。
『牡丹社事件資訊站』在石門古戰場的左上方登山小徑旁
旅人在耶誕夜夜宿高士部落高士國小之旅人學苑,
充份感受到山地小學教師的教學熱情及小朋友快樂學習的幸福。
耶誕一早西北方的天空出現一道彩虹橋,似乎說無論被殺害54名琉球人,
或更多的無辜排灣族人,其靈魂只要過了彩虹橋,均可得到安息,而雙方後人可和解笑泯恩仇。